鹏城半导体:一家高科技企业的战略、战术与生存之道


发布时间:

2025-11-11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简称“纳博会”)在万众瞩目中圆满落下了帷幕。本届大会组织了1场主报告、15场分论坛,分享前沿报告605场,以及1场创新创业大赛、3场供需对接会,汇聚了150余位国家级人才,500余位国内外高校院所、企业机构的顶级专家。展区面积25000㎡,吸引全球350余家顶尖企业与机构参展,展示全球纳米技术领域最新技术产品和创新应用2400多件。三天累计到场参与总人次近2.75万人次,大会规模创下历史之最,影响力攀升至新高度。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简称“纳博会”)在万众瞩目中圆满落下了帷幕。本届大会组织了1场主报告、15场分论坛,分享前沿报告605场,以及1场创新创业大赛、3场供需对接会,汇聚了150余位国家级人才,500余位国内外高校院所、企业机构的顶级专家。展区面积25000㎡,吸引全球350余家顶尖企业与机构参展,展示全球纳米技术领域最新技术产品和创新应用2400多件。三天累计到场参与总人次近2.75万人次,大会规模创下历史之最,影响力攀升至新高度。

值此盛会,芯师爷专访了国内数家微纳制造产业链的优秀企业,特别推出专题报道。本文为芯师爷专访鹏城半导体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鹏城半导体”)联合创始人、董事、技术总顾问吴向方教授的实录。

关于鹏城半导体

鹏城半导体联合拥有20余年半导体装备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团队共同创立。作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标杆企业,公司依托哈工大(深圳)的先进研发平台与检测技术资源,聚焦微纳技术与高端精密制造领域,构建了覆盖半导体材料、工艺及装备的全链条研发体系。公司核心技术涵盖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设备研发,自主开发了磁控溅射镀膜机分子束外延(MBE)设备等核心产品,并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实现突破。

公司联合创始人吴向方曾经是哈工大(深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微纳电子技术与系统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第二代半导体和第三代半导体的衬底材料和外延片的工艺研究和配套工艺装备的研发制造。早年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方面的工作,参与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参与建设国家机器人示范工程基地和国家机器人学重点实验室。是多个行业协会的委员专家。

请介绍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

鹏城半导体是一家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主导创办的高科技企业,于2021年9月在深圳注册成立。公司旨在解决深圳本地产业在深层次技术上的痛点与难点,并响应国家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战略需求,因此承载着一定的政治使命。

公司核心团队由哈工大深圳校区重点实验室的博士、教授以及产业界的资深工程师共同组成,专注于微纳技术与原子级制造领域,业务覆盖泛半导体产业。目前,公司已发展为拥有80余人的团队,2024年订单额4000万元, 2025年将达到6000万元左右,2026年预计亿元以上。

公司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是什么?

公司的核心技术是“纳米与原子级制造”,这项技术源于团队自2003年起长达20余年的技术积累。基于此,公司构建了“材料-器件-装备”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具备链主特性。公司不仅自主研发制造所需的微纳装备,还生产相应的材料和器件。由于国际技术封锁,公司所有关键设备和工艺均实现了100%国产化,确保了技术的自主可控。

公司的业务模式已从单纯的设备或材料供应商,升级为“技术服务商”。公司带着产品和技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高水平的技术服务,纳米与原子级制造+多学科交叉,赋能百业。主要客户群体包括:

1. 军工企业:合作开发高精尖技术产品。

2. 产业链上下游的上市公司:提供核心材料、器件或工艺服务。

3. 国家级科研机构:如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前沿创新研究。

4. 高层次人才团队:如长江学者、海外归国人才等,为其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强大的产业技术支撑。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鹏城半导体是如何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快速发展的?

公司成立初期,仅获得了来自社会私募基金的1500万元天使轮融资,其中100万元用于支持学校实验室,实际可用资金为1400万元。在如此有限的资金下,公司采取了“蓝海战略”与“特战队模式”相结合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1. 战略层面:抢占“蓝海”,选择“人无我有”或具有超越属性的项目

  • 避免红海竞争:面对资本雄厚、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巨头,公司没有选择在成熟领域进行同质化竞争。
  • 聚焦“人无我有”和超越:战略上优先布局巨头尚未涉足或能力未覆盖的细分领域,或在现有技术上实现超越。只有当某个领域“只有我们能做”,客户才不得不选择我们,从而避开品牌和市场认知度低的劣势。
  • 升维竞争:公司定位为“技术服务商”而非“配套企业”。例如,当客户需要某种特殊器件而多家设备商均无法满足时,公司凭借技术能力,不仅提供设备,更提供一整套工艺解决方案,直接交付合格产品。这种“服务”层面的定位高于单纯的“制造”,使公司能够主导产业链,甚至整合头部公司的设备来完成项目。

2. 战术层面:打造“特战队”,实现极致效率

  • 团队建设:公司对团队的要求极高,必须是“多学科交叉、一人多能”的“特战队员”。员工需同时掌握机械、电气、软件、工艺等多方面技能,具备强大的单兵作战能力。
  • 成本与效率控制:通过“即插即用”的模块化、标准化产品设计,大幅降低现场安装、调试的工程成本和时间。例如,我们的设备通常只需一名“特战队员”出差5天(含往返)即可完成安装、验收和培训,而竞争对手可能需派遣2-3人耗时10天以上。这在人力、差旅、时间成本上形成了巨大优势,使我们能将一个本不赚钱的项目转化为高利润业务。
  • 严格筛选与淘汰:对于不符合“特战队”标准的员工,公司会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若仍无法达标,则立即解聘。团队建设的核心是塑造以“创新、高效、担当”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公司由哈工大(深圳)团队与产业界工程师共同创建,这种 “学界 + 业界” 的组合模式在成立初期如何实现优势互补?从技术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落地,最关键的突破点是什么?

回头看,我们的创业能走到今天,其实是个小概率事件。

战略一旦出错,必败无疑;而即便方向正确,只要中间有一次战术失误导致现金流断裂,也会倒在半路上。我们从1400万起步,没有大额融资,却一路走来没犯致命错误——这本身就是幸运。但背后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一条真正走得通的路。

公司的起点是哈工大深圳校区。深圳出资建校,希望高校不仅能出论文,更能为本地产业解决技术难题。但现实是:教授和企业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学校追求论文、职称、项目结题;企业关心成本、交付、市场回报。语言不通,目标不同,合作自然难落地。哪怕是“校企联合实验室”,也往往流于形式——钱花了,事没成。更关键的是,很多产业问题不是理论题,而是硬功夫。比如有企业问:“耳机噪声大,能不能设计电路去噪还保持高保真?”这种问题,靠发论文解决不了产品的诸多细节,需要的是产品级工程能力。可教授带几个研究生,资源有限,经验不足,很难接得住。

于是我们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与其让教授理解企业,不如让教授们亲自下场办企业。

所以我们干脆自己成立公司——鹏城微纳。不是挂名转化,而是真做产品、真跑市场、真面对客户。我们必须赚钱,必须活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团队逐渐建立起真正的产业思维:知道什么是成本控制,什么是快速迭代,什么是客户价值。我们既懂技术,又懂商业,成了连接学校与企业的“翻译者”。

我们的模式很清晰:自建“产”,打通产学研闭环。技术从实验室来,由我们做成产品,在市场验证后反哺研发,再服务更多企业。我们不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而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持续投入、持续创新。

现在,我们在业内已有一定影响力,服务了多家企业,也被产业所认可。这不是靠口号,而是靠产品、营收和生存能力证明的。企业的本质是盈利。你想赚钱,不代表能赚到——这考验的是团队、管理、资本、市场全链条的能力。我们活下来了,也开始“起来”了。这条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的路,我们,走通了。

公司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理念是什么?

主要有两个重点的点。

  • 管理层亲抓:人力资源的核心——“选人”和“育人”——必须由总经理和常务副总亲自负责,不能推给人力资源经理。真正的决策者必须清楚团队需要什么样的人。
  • “战士”文化:因为公司当前体量不算大,所以暂时只录用26岁以上的成熟人才,要求员工是能独当一面的“战士”,而非需要被“关怀”的对象。企业文化强调主动性。

公司在市场开拓方面有哪些独特策略?

公司的市场策略建立在强大的技术自信和清晰的商业逻辑之上。

  • 精准定位:公司深刻认识到,企业要做大,必须获得细分应用领域头部企业的大订单。因此,我们的市场开拓聚焦于行业头部客户。
  • 强势谈判:凭借技术的不可替代性,我们在商务谈判中拥有很强的话语权。例如,在签订超过2000万元的合同中,我们要求65%的预付款,以覆盖高昂的研发和建设成本。这一要求远超行业惯例(通常为20%-30%),但凭借充分的技术论证和逻辑说服,客户最终接受。首笔2352万元的合同,预付款即高达1528万元,确保了公司现金流的绝对安全。
  • 快速起量:自2024年7月正式开始市场推广以来,仅在8月至年底的5个月内,公司就签订了超过3700万元的订单,验证了其商业模式的强劲增长潜力。

公司对未来的发展有何规划?

公司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融资计划:当前公司估值3亿元,计划融资5000万元,用于基础建设、市场拓展和补充流动资金。充足的流动资金将使公司能采取“先交付后付款”等更具竞争力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扩大市场。
  • 战略布局:采用“双地联动”模式。深圳作为研发中心,负责前沿技术探索;沈阳作为产品设计中心和生产制造基地。利用沈阳人力成本较低、多学科交叉人才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实现成本控制。在沈阳1400万元的投资产出,相当于在深圳2500万元的投资产出产出。
  • 长期愿景:公司将发展为一个平台型集团公司——“鹏城半导体”。总部作为“链主”,通过资本运作(如并购)整合资源,旗下设立多个专注于不同细分领域(如材料、设备)的专业子公司,构建可持续创新的产业生态。

如何看待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人类正从“硅基时代”迈向“碳基时代”。金刚石半导体因其极高的热导率,是解决人工智能芯片、高频通讯器件等高集成度、高发热问题的理想散热材料,也是具备耐极端环境特性的“终极半导体材料”,市场前景广阔。公司已在金刚石晶圆片领域进行布局和小批量生产。

此外,低空经济中的长续航轻量化电池、3D打印中的高质量金属/陶瓷粉等,都是当前市场存在巨大需求但尚未被满足的“机会点”。技术创新的魅力正在于此,谁能率先解决这些痛点,谁就能赢得巨大的市场。

新闻中心

鹏城半导体:一家高科技企业的战略、战术与生存之道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简称“纳博会”)在万众瞩目中圆满落下了帷幕。本届大会组织了1场主报告、15场分论坛,分享前沿报告605场,以及1场创新创业大赛、3场供需对接会,汇聚了150余位国家级人才,500余位国内外高校院所、企业机构的顶级专家。展区面积25000㎡,吸引全球350余家顶尖企业与机构参展,展示全球纳米技术领域最新技术产品和创新应用2400多件。三天累计到场参与总人次近2.75万人次,大会规模创下历史之最,影响力攀升至新高度。

鹏城半导体亮相“光电子+半导体”高端专业展-深圳第26届光博会

当光电子的“光速”创新遇上半导体的“精微”突破,引领全球产业协同发展的两大高端专业大展,正跨界而来、闪耀鹏城。 9月10日,第26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中国光博会)与SEMI-e深圳国际半导体展暨2025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展亮相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此次展会以超30万平方米的展示规模、汇聚5000余家参展企业、预计吸引16万专业观众,树立起“光电子+半导体”产业协同发展的全新标杆,为全球科技产业突破技术壁垒、激活创新动能注入强劲动能。

鹏城半导体硬质涂层镀膜解决方案:助力高端制造性能​

在高端制造的竞技场上,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如同一颗闪耀的新星,照亮行业前行的道路。鹏城半导体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城半导体),作为行业内的创新先锋,凭借其卓越的硬质涂层镀膜解决方案,正为高端制造性能的提升注入强大动力,成为众多企业信赖的合作伙伴。​

展会邀请丨鹏城半导体诚邀您莅临2025中国材料大会!

“中国材料大会2025”将于2025年7月5-8日在福建省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大会预计规模30000人,拟设115个国内(际)分会,涵盖能源材料、环境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材料设计制备与评价等5大类主题;同时开设一批特色论坛,包括青年论坛、特色新材料论坛、材料教育论坛、材料期刊论坛等,除此之外,还同期举行国际新材料科研仪器与设备展览会等。

鹏城半导体亮相聚焦“卡脖子”和“前沿必争”领域-2025中国材料大会

“中国材料大会2025”:作为新材料领域国家级学术品牌大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汇聚最权威的专家学者和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聚焦“卡脖子”领域和“前沿必争”领域的关键突破,推动高端学术研讨,解决行业发展中重大共性问题和新兴产业推进中重大难题,抢占全球新材料发展的学术制高点,形成体系化国家级战略布局,为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建设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与保障。